查看原文
其他

结网:做意义之网的编织者|重返未来2021

王献华 大观天下志 2022-03-15

人类社会中的网络编织者,大概就是我们这些用文字织网的人。——王献华

4月1日,大观学者年度演讲“重返未来”第二季在北京举办

6位大观学者以“逃无可逃”为切入点

尝试探索通往未来的航标

本文为视频+精编文字版,点此回顾活动详情


前文回顾
铁笼:我们都是密室里的囚徒
管控:我们遭遇的物种危机
奔赴:人间世的逃离与回望


今天演讲的主题是“逃无可逃”。


当我收到通知说今年要针对“逃无可逃”这4个字做演讲的时候,我多少有一点无感。


可能年轻人听到“逃无可逃”,还会有某种悲壮感;也许是年纪大了些的缘故,也许是个人的体悟,我已经不大容易因为一些词而产生悲壮感了,因为我意识到像“逃无可逃”这样的境况,不过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客观状况罢了,普遍到就如同我们常听说的“众生皆苦”一样,是一个生存层面的基本事实。


常言道,来到世上走一遭,谁还能活着回去呢?


我知道如此一言以蔽之是对这次演讲主题的取消,但我们当然不是为了取消问题而来的;因为逃无可逃这个主题还牵扯第二个层面,特别是疫情以来,我们仍然在经历的这段时间,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我们习惯并且寄予希望的日常生活并没有那么笃定,我们有意无意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忘却的生存的根基,也许一阵风吹来便瞬间动摇乃至烟消云散。


这让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我们经常被迫淹没于这些负面情绪之中,我想这也是一种逃无可逃。这种情况下,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回到生存的根本层面,思考一下我们存在的基本状态,从各自的现实出发,为可能的未来做一点准备,应该说是必要而且可行的。


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做一个表白,表白一下作为一个不得不重回初心的历史学者或者广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从业者,我们应该如何作为。


01 .

人就是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面的蜘蛛


从去年上线的《人文通识100讲》课程谈起。我有幸承担了其中的《宗教学》部分,作为课程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李筠教授对我所讲的部分做过一个总结。


令我印象颇深的是,他在总结里面引用了上世纪宗师级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话,据说韦伯说过,人就是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面的蜘蛛。


李筠教授的意思我后来体会,大概是说我们要理解古人用传统宗教的方式编织的意义之网,那就最好先在我们自己头脑中也构建一张相对完整的意义之网,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进而理解其他人。



后来我对这句话其实做过一点查考,只是因为我实在说不上熟悉韦伯的作品,所以没有找到原始出处,不过我找到了人类学家吉尔茨的转引。吉尔茨说:

“和马克斯韦伯一样,我相信人就是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蜘蛛,所以我将文化看作这样的意义之网,并因此将对文化的分析当作寻找意义的一种解释科学,而不是寻找规律的实验科学。”


接下来,我会引入一则关于蜘蛛和它的网的故事——《夏洛的网》,来阐释一下我对意义之网的新发现。


多少显得有些跳跃,因为包括以下的联想,看起来都有点像是缺乏内在联系的想象。不过受到筠哥提醒而开始的对意义之网的联想和反思,确实让我对曾经读过的著名的儿童读物《夏洛的网》有了不太一样的发现,这种发现甚至有点让我自己感到惊讶,并且从中得到启发。


《夏洛的网》是我读过的为数极少的儿童读物之一,虽然读的时候其实已经成年了。


02 .

蜘蛛夏洛挽救朋友韦伯的关键:织网的本领


《夏洛的网》故事里面也有一只蜘蛛,蜘蛛也会结网,这提供了最基本的联想线索。我相信读过这本童话名著的人不少,如果没有读过,那我建议大家先看看根据这篇童话改编的电影2006年版的《夏洛特的网》,至少可以验证一下我的发现是否有道理。


图|《夏洛的网》原版小说封面


《夏洛的网》的主角是一头小猪,名字的中文读音也叫做韦伯,精确一点是威尔伯。拼写不一样,但发音和大学问家韦伯的名字相当接近,前者是Wilbur,后者是Weber。小猪韦伯是一只小春猪,也就是春天出生,养上多半年到圣诞节,它就会实现它的猪生价值,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火腿或者培根。


小猪韦伯知道了这一点之后,它深感恐惧当然也很不情愿。它是一只有想法的小猪。它想看到圣诞之后冬天的雪花,不想变成火腿或者培根。为了反抗注定的命运,它逃跑过,但当然了,它逃无可逃,惶惶不可终日。


幸运的是,困境中的春猪韦伯交了个朋友,一只名为夏洛的蜘蛛妈妈,作为一只并不被其他动物喜爱的蜘蛛,夏洛非常珍惜小猪韦伯的友谊,所以在她了解到韦伯的恐惧之后,她决定竭尽所能帮助它,并承诺让它安全地度过圣诞节,以见到明年的雪花。


为了拯救她的朋友韦伯,蜘蛛夏洛运用她天生也是仅有的才华,先后用蛛网织出“某只猪(some pig)”,“帅呆了(terrific)”,“光芒四射(radiant)”,和“谦卑(humble)”的字样。


这非同寻常而且明显指向小猪的内容,让小猪韦伯成为一只名猪,让他有机会参加人类举办的牲畜大赛,并且特别是因为夏洛用生命编织出来的“谦卑”字样,小猪韦伯最终在牲畜大赛中获得头奖,从而作为一个奇迹而得以存活,逃开了注定被屠宰的命运。


夏洛织出“谦卑”字样,至少暂时地挽救了朋友韦伯的生命,实现了她的诺言之后,夏洛的生命也走到了终点。当然,这也是她原本就必须遵循的生命周期,而且她也得到了回报,韦伯将她的孩子们也就是蜘蛛卵带回农场,小蜘蛛顺利出生,大部分用他们天生的本能借着蛛丝飘向远方,有三只留下来,延续着她们母亲夏洛和小猪韦伯的友谊。


故事在这里就结束了,但我们似乎有理由想象,小猪韦伯会以同样的方式在以后的岁月都能够平安地度过每一个圣诞节,因为夏洛的子孙会找到新的词语用同样的办法帮助他得以善终,直到他的生命周期结束自然死亡。



更能够确认的是,多亏了蜘蛛夏洛,让小猪韦伯克服了最初的恐惧,战胜了第一个让他恐惧的未来,有了成功的经验,因此大概率他不会再逃跑了,也就不再有逃无可逃的烦恼。


03 .

夏洛的网 or 韦伯的网?


我确实是在做有意的发挥,好在童话故事本来就允许这样的发挥。让我略感惊讶的地方在于,这样的发挥和我们最初的想象,也就是将马克思‧韦伯的名言和《夏洛的网》建立关联的联想之间,似乎确实能够形成一种有意义的相互解释。


无论我的联想是否经得起证据的考验,对我而言,我感觉经过重新发现的《夏洛的网》,可以说对大学问家马克思‧韦伯的名言做出了一种独特的回应。也就是说,夏洛的网其实可以看作就是韦伯的意义之网,而作者E.B. White看起来用童话故事对这个意义之网进行了重新运用。


童话中的夏洛真的是一只蜘蛛,而大学问家韦伯表面谈蜘蛛,其实谈的是人,而他在童话中化身为那只需要挽救的春猪,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变化。


我觉得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值得提出来专门讲一讲。


首先,当学问家韦伯将人比作挂在意义之网上的蜘蛛的时候,他只是在做一种描述。人类确实就像挂在自己制造的意义之网之上的蜘蛛,但这又怎么样呢?而在《夏洛的网》中,蜘蛛夏洛用她的网来帮助和挽救她的朋友韦伯,为此她不惜改变自己习惯的织网方式,将人类能够看懂的词语编织进来,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其次,在间接的意义上,夏洛也得到韦伯的回报,让自己的孩子们能够顺利出生,而且从牲畜棚走向世界。织网是夏洛的本能,但她并没有仅仅只是在自己的网络上安息,她用自己的本能挽救了自己的朋友。


编织网络的夏洛自己没有改变自己生命的节奏,她仍然在生命周期到来之时寿终正寝,她只是用自己的本能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挽救小猪韦伯。它改变了小猪韦伯的命运,尽管仍然不能改变大自然的节奏。



我想就是这样吧:正如夏洛和韦伯,有些事情他们都逃无可逃,但有些事情他们或者可以互相帮助,而他们互助的关键就是夏洛织网的本领。


稍微狂妄一点说,人类社会中的网络编织者,大概就是我们这些用文字来织网的人文社科学者了。只是无论是夏洛,还是我们,都无法自足于网络上的安歇,而只能疲于奔命。往哪里逃呢,运用我们的网络见招拆招,能救一个是一个吧。


为了建立更密切的大观学者和公众的互动方式,“知识共生联盟会员”计划将很快开放报名。大家可以通过加入会员,享受“学者线下授课”、“知识私享沙龙”等多项权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以查看会员计划详情。

转载/合作 mkt@eidos.wiki

▼ 点击查看知识共生联盟会员招募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